Special Lecture on Borderlands: Tradition to Modernity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 Dunhuang: The Blend and Clash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During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Special Lecture on Borderlands: Tradition to Modernity in Chinese Central Asia -- Dunhuang: The Blend and Clash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During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Zheng Binglin 郑炳林 - Chairman,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 Lanzhou University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 4:00pm to 5:30pm
Room 202, Henry R. Luce Hall See map
34 Hillhouse Avenue
New Haven, CT 6511

敦煌地区是中原文明、西域文明、藏域文明、草原文明交汇之地,他东界河西诸郡与中原相接,是连接中原西域文明的桥梁堡,西临西域,控驭两关与中亚及西方世界连接,南界吐蕃,接受藏文化优秀部分,北御突厥,将草原地区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接纳,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敦煌是古代中国经营西域的基地,汉唐以来中央政府经营西域,都是以敦煌为军屯要塞,因此所谓的吐谷浑道、鄯善道、伊吾道等行军路线,都是以敦煌为起点的,并且派遣敦煌地区民众官员带军出征西域地区。

一、敦煌是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经营西域的基地自汉武帝置河西四郡设敦煌郡起,敦煌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都会之地,也是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古代中国的边疆重镇。不论是汉武帝经营西域,还是唐初对吐谷浑、高昌、吐蕃、西突厥用兵莫不是以敦煌为基地。当时唐朝的认识是西域战乱,河西就受影响不安定,河西不保,关中就难以稳定。这样以来作为唐朝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敦煌就显得十分重要。安史之乱之后,边兵内撤,吐蕃乘机占领河西陇右,敦煌也最后于786年投降吐蕃,敦煌开始了将近六十年的吐蕃统治时期,在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地区仍然是吐蕃统治和管理西域地区的中心。848年(大中二年),张议潮带领敦煌地区的胡汉民众驱逐了吐蕃统治者,收复瓜、沙二州,次年收复肃州,850年(大中四)年收复了敦煌通往西域的门户之地伊州,大中五年唐朝政府授张议潮归义军节度使,咸通二年收复凉州。之后,敦煌归义军政权历经张淮深、张淮鼎、索勋、张承奉及其曹氏家族,绵延200余年,敦煌地区一直是归义军政权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营周边地区的基地。

二、敦煌地区居民结构呈现多元化倾向敦煌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居住着除了汉族人之外很多民族,居民结构成分复杂。唐代敦煌县有十三乡,敦煌地区居民成分复杂,有大量的胡姓居民及少数民族居民存在,根据《天宝十载敦煌县从化乡差科簿》的记载有以胡姓居民为主建立的从化乡。吐蕃统治敦煌之后,敦煌地区的胡姓粟特居民结构并没有像池田温先生说的那样,外迁粟特和回鹘地区,剩下的都进入寺院变为寺户,从此敦煌地区再也没有粟特人了。我们研究认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地区的粟特人还存在并没有外迁,而且还保留他原来的面貌,担任部落使、都督等职,实际上粟特人已经成了吐蕃时期敦煌地方政府的实际执政者。除了粟特人之外,敦煌地区从武周时期起,就有大量吐谷浑人迁居敦煌,到归义军后期,敦煌地区保存有吐谷浑部落。到吐蕃统治时期,有大量吐蕃人迁徙到敦煌地区。

三、敦煌对外交流具有国际化特色从两汉起敦煌就成为一个国际化商业贸易都会城市,《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明确指出敦煌是国际贸易市场城市,敦煌的种地位一直到唐代中期基本上都没有发生改变。归义军时期敦煌商业贸易市场地位有所衰落,地位远不如以前,仍然起着国际商业贸易城市的作用。这种贸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体现在从事商业贸易的商人具有国际性,在贸易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商品也要具有国际性,贸易市场上使用货币的国际性。

四、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敦煌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区域,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外文化交流都要经过敦煌地区进行,因此敦煌流行的宗教和民间信仰也呈现多元化倾向:汉唐时期,敦煌地区佛教盛行,粟特人迁居敦煌之后,祆教也开始流行。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载,晚唐五代敦煌地区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和祆教、儒教,加上各种信仰(如十王信仰、观音信仰、海龙王信仰、毗沙天王信仰、五天山信仰、宾头卢信仰等)。以祆教和佛教为例,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清规的演变及其违规现象普遍,其次祆教信仰传播流行日渐盛行,变成归义军的政府行为。祆教是粟特人信仰的宗教,祆教流行及归义军政府出面赛祆,表明敦煌地区的居民结构和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粟特人的势力得到加强或者掌握了归义军政权。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违犯戒律现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僧人违戒饮酒、僧人食肉、僧人拥有家室可以娶妻生子、僧人从事商业经营,拥有大量田产财物等。敦煌佛教教团的戒律清规演变最大的是科罚制度与清规出现,在科罚方面引入了政府的惩罚规定。同时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的清规与禅宗洪州宗关系密切,很多规定都与淮海禅师的百丈清规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敦煌佛教教团也有其地域特色,许多在洪州宗百丈清规中严加限定的内容,在敦煌相反不加限定或者限定不严格。

其次,胡食风气对敦煌饮食文化的影响巨大,由于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居民是由多民族结构组成,决定了敦煌饮食文化多元化形态,在敦煌地区的饮食结构中少数民族饮食占了很大比重。敦煌文献和敦煌壁画中都保留了大量相关的饮食资料。

再次,马的引进及其敦煌地区马文化,汉武帝时,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以便取得大宛的汗血马,由此河西地区成为中国古代马的生产基地,敦煌地区产生了很多关于马的优美传说,由此而产生敦煌地区的马文化。而且在敦煌壁画有很多马的图案,河西地区出土有很多与马有关的文物,如武威雷台出土的铜车马,还有其他墓葬出土的木马,乃至于有前凉的“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之说。

敦煌是中外交通道路的咽喉之地,外来文明通过敦煌传入中原地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敦煌传入西域地区,特别是到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更是这样。由于当时敦煌地区居民是胡汉浑羌达怛等多民族居住区,居民结构复杂,由他们带来的中原、西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文化,在敦煌地区首先开始接触,开始碰撞交融,形成了接纳融会各种文化为特色的敦煌文化。从总的趋势看晚唐五代丝绸之路是衰退了,但是由于归义军政权历任节度使的经营,出现一个区域发展的高峰时期。

This lecture is generously supported by a Title VI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gran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gion: 
China